欢迎光临非凡娱乐官方网站

以全球視野打造“種業之都”? ——看北京種業如何加速走向世界

作者:發布時間:2024-12-23文章來源:江蘇農墾

翻開世界地圖,“京字號”種子正在描繪它的全球軌跡:在非洲坦桑尼亞,北京的高產蛋種雞繁衍生息,陸續產下雞蛋;在美洲巴西、阿根廷,北京種業企業自主研發的生物育種大豆落地生根;在橫跨亞歐大陸的俄羅斯,北京自主培育的蔬菜種子開花結果;在亞洲巴基斯坦,“京”牌雜交小麥連續多年大規模示范推廣并獲豐收……

近年來,北京市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征程上,以全球視野積極推進種業科技創新,聚力打造“種業之都”。如今,一步一個腳印,北京種業逐漸登上世界舞臺。

從追趕到跨越:畜禽種業實現自立自強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在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加快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蛋雞育種發展已歷經40余年。21世紀初,我國超過80%的蛋種雞需要進口。如今,僅北京峪口禽業一家公司在全國蛋種雞市場就占據了50%左右的份額,成為世界蛋雞育種前三強。

“自從出口坦桑尼亞之后,越來越多的國際客戶希望引進中國種雞!”峪口禽業副總經理吳桂琴透露,目前,來自馬來西亞、塔吉克斯坦、沙特、俄羅斯等國家的企業均有引種合作意向。

去年6月,1.65萬羽“京紅1號”高產蛋種雞和“沃德188”白羽肉種雞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出發,漂洋過海8000多公里抵達非洲大陸,實現中國自主培育種禽出口“零”的突破。

長期以來,全球種禽市場基本由歐美公司壟斷,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家禽種業,為何能實現從依賴進口到遠銷海外的華麗轉身?吳桂琴認為,長時間大力度的育種科研投入,不僅需要魄力,更需要實力。最重要的是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出能夠同時滿足消費者、飼養者、制種者“三級”需求的優新品種。

在她看來,中國種雞從性能上已經具備與國際先進品種競爭的實力,也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養殖條件和高產需求。“以優異品種、優質服務贏得更多國際訂單,讓更多國產種雞走向世界。”

同樣實現跨越發展的還有北京鴨。北京烤鴨聞名中外,其背后種源正是全球白羽肉鴨的鼻祖——北京鴨。早在2017年,首農食品集團全資收購英國櫻桃谷公司100%股權,實現北京鴨“百年回歸”,進一步豐富了我國肉鴨戰略性種質資源和基因儲備。

近年來,首農食品集團積極利用櫻桃谷公司核心育種資源賦能原有鴨育種領域,在穩定歐美市場的基礎上,將業務拓展至東南亞等地。公司于2019年首度進入越南市場,2023年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迅速提升至45%。目前公司的肉種鴨業務覆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超過70%,常年位居第一。

“我們將緊跟國際科技前沿,加速布局海外市場,全力將畜禽種業打造成最具競爭力的基礎產業和高端業態。”首農食品集團副總經理馬俊表示。

從種業到產業:企業勇闖全球搶市場

今年9月,大北農自主研發的生物育種大豆產品在繼阿根廷之后,獲得巴西種植許可。公司拓展南美市場“再下一城”。

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劉石表示,這是大北農走向世界的又一個里程碑,為實現“技出糧進”戰略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據介紹,此次獲批的生物育種大豆產品兼具抗蟲、耐除草劑性狀,高抗草地貪夜蛾、甜菜夜蛾等國內外十余種鱗翅目害蟲,并可耐受高倍草銨膦除草劑,廣泛適宜中國的黃淮海、南方地區以及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北部地區種植,并將在巴西進行商業化推廣。

從全國范圍看,近年來,在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和國家育種聯合攻關任務中,種業企業逐步成為創新主體,轉基因、基因編輯、單倍體育種、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加快應用,產學研用結合更緊密。

大北農自2010年加入生物育種賽道,長期投資帶來累累碩果。在近期通過國家審定的第二批30個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中,使用大北農自主研發轉化體的品種達16個,占比過半。

大北農創種科技常務副總裁李軍民表示,在大豆性狀方面,公司在南美地區開展大豆訂單農業閉環業務,下一步計劃推進形成多種作物、多個地區全球供應鏈閉環。

在蔬菜種業領域,我國曾長期面臨種源不足、育種技術不強、種子質量不優等難題。近年來,中國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在西瓜、黃瓜等作物和螺絲椒、水果蘿卜等特色類型作物育種上已經超越了國外同行。

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種子遠銷美國、俄羅斯、埃及、土耳其、馬來西亞、越南等20多個國家。“北京的西瓜種子出口至東南亞種植,產品回流國內,為冬春季尤其是春節假期的西瓜供應提供保障。”公司董事長溫常龍說。

從種業到產業的全鏈條延伸是種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溫常龍認為,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布局搶占全球市場,進一步支持種業企業布局國際研發中心和銷售網絡,提升全球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從北京到世界:讓更多的“京”種走出國門

同樣誕生于北京的雜交小麥,也開啟了“留洋”生活。在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上,雜交水稻、玉米、蔬菜早已大面積推廣并取得巨大效益。唯獨雜交小麥,被業界廣泛認為是一項世界級難題。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而小麥是六倍體,遺傳機制更加復雜。這就相當于,別人開會是兩個人商量,而我們需要六個人拍板。”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趙昌平說。

自21世紀初以來,趙昌平帶領團隊創建了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在全球率先破解長達百年的技術瓶頸,育成了“京麥”系列雜交小麥。

這些品種在環渤海濱海地區的鹽堿地表現出顯著的耐鹽堿、耐瘠薄、適應性強等優勢,部分品種實現了多年多點大面積產量突破500公斤/畝,增產潛力達30%以上。

這一成果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09年6月,巴基斯坦駐中國大使館主動聯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希望開展合作。然而,千里扎根,談何容易。

小麥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900萬公頃,但不足200公斤的畝產遠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干旱、少雨、高溫、鹽堿地、病蟲害嚴重……巴基斯坦的土地不具備高產條件。”趙昌平每年都要帶領團隊到當地進行多次考察,一待就是半個多月。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已建立起覆蓋南亞、西亞和中亞區域的雜交小麥聯合測試示范網絡。2019年,“JM6-3”率先在烏茲別克斯坦通過審定,實現中國雜交小麥在國外審定“零”的突破。

如今,“京麥”系列雜交小麥已在巴基斯坦連續多年開展大面積展示示范,最高增產超過50%。即使在2022年遭遇罕見極端高溫,示范區最高畝產依舊突破400公斤。

今年,來自北京的雜交小麥開始向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拓展。趙昌平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雜交小麥能像我國的雜交水稻一樣,為全球的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當前,越來越多的“京”種走出國門,撒播世界。鮮食玉米“京科糯2000”在東南亞的年種植面積超過百萬畝,種子和產品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北京還與越南探索出口鱘魚種苗,與老撾探索出口肉種牛和凍精等種業產品以及相關技術服務。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種業合作交流,促進玉米、小麥、大豆、蔬菜種子及種畜禽加速走出國門。

搭舞臺,展風采、促交流。即將舉辦的第三十一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整體升級為國際會議,突出國際元素,打造國際交流平臺,在上屆大會開拓連接南美和非洲市場的基礎上,本屆大會重點推動與俄羅斯、中亞和東南亞種業協會和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大會將助力北京種業在引進來的同時積極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種業產業分工和資源配置,引導人才、技術、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開展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加快打造“種業之都”和建設“農業中關村”提供有力支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蘆曉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