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非凡娱乐官方网站

錨定“必然要求”,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作者:發布時間:2023-12-07文章來源:江蘇農墾信息網

錨定“必然要求”,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調研組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2023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這既是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是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立足優越的資源稟賦、堅實的經濟實力、悠久的農耕文化,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江蘇特色,也是江蘇優勢。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組建專題調研組,歷時近4個月,走訪省內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實地探訪昆山、吳江、興化、射陽、沭陽等多地鄉村,對重要的產業園區、農業企業開展調查分析,形成系列調研報告,為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提供智力支撐。

嚴防死守耕地紅線,拎穩“米袋子”“菜籃子”

11月上旬,昆山市陸家未來智慧田園內,一臺臺條播機穿梭在田間,鎮壓機、開溝機緊隨其后,一幅秋播圖緩緩鋪開。“我們積極構建全市高標準農田‘一張圖’,突出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確保建一片、成一片。”昆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計華明介紹,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5.53萬畝,為種好優質糧奠定了基礎。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江蘇耕地僅占全國耕地的3.2%,卻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創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的業績。

十余年來,江蘇針對用地緊張困境,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多元化的耕地保護激勵體系:一方面通過建立普惠性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有效促進地方開展耕地紅線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集中整治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激勵機制,省級資金獎勵直達耕地保護“一線”,最大程度調動耕地保護主體的積極性,達到最優激勵效果。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江蘇堅持將“三農”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來,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從2012年的5200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8000多億元,2022年糧食總產量753.8億斤,總產首次突破750億斤,連續9年保持700億斤以上。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省十年間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600萬畝,耕地占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選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00多個,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全省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

調研組走訪多地后也指出,江蘇農業現代化水平雖然在國內靠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這表現在農產品供給能力、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比較收益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調研組組長,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陳利根說。

如何進一步保障糧食與重要農產品供應?調研組分析,我省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沒變,耕地后備資源嚴重匱乏,占補平衡任務艱巨,應通過壓責任、管用途、強監管、提動力等手段守住耕地紅線,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同時依靠科技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藍色糧倉”。

振興產業筑牢品牌,拓寬富民增收渠道

9月底,第十屆沭陽花木節在華東地區最大的花木交易市場——華東花木大世界舉辦。“從2002年至今,沭陽花木節已走過21個年頭。”沭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郎麗娟介紹,沭陽著力打造“中國花谷”,促進一二三產融合,2022年全縣花木交易額達240億元。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圍繞提高農業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十余年來,江蘇培育壯大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拓展力強、綜合實力強、帶動作用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引領作用。截至目前,全省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16.8萬家,農民合作社5.3萬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963家。植根于此,江蘇串珠成鏈,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等省級重點鏈和一批市域縣域特色鏈。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立足資源與產業優勢,產業集群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全省擁有10億元以上縣域特色產業199個,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6個。

好產品也要銷得出。十余年來,江蘇深入實施“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工程,強化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隨著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東臺西瓜、陽山水蜜桃等品牌產品走向大江南北,江蘇農產品質量品牌效益更加凸顯。截至2022年,全省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69.47%,綠色食品5383個、有機農產品26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37個,總量規模全國第一。

聚焦江蘇鄉村產業發展,一二三產融合度不夠、產業鏈條較短、農業品牌“小、散、弱”等問題仍需解決。這就要求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一是以園區為載體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和優勢產業,推動農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激發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和競爭力。二是聚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富民產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三是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強化農業品牌管理,不斷壯大老品牌、挖掘新品牌、培強大品牌,逐步提高品牌的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清晨7時,晨光灑在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眾安橋村民居屋脊,濕地間白鷺振翅覓食,這樣靜謐和諧的場景,在吳江鄉村越來越常見。吳江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穆蘭芳介紹,全區高水平開展“五美三優”行動,累計評定“五美”自然村456個,創成省級“美麗家園示范點”4個。

近年來,江蘇不斷挖掘自然資源稟賦、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弘揚鄉村文化積淀,一幅詩意棲居的和美畫卷正在全省鄉村徐徐展開。

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不可或缺。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全省農村公路累計完成投資近750億元,2022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約14萬公里,在全國率先實現具有通達條件的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全覆蓋,二級及以上公路占19.4%,位居各省區第一。

住房乃民生之要、民生之依。2018年9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蘇北農房改善工作。2021年,“3年改善30萬戶”的省定目標如期完成,各具風貌的特色農房在蘇北大地拔地而起。2019年,江蘇組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活動,目前全省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超99%,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整體超90%,生活短板持續補齊,文明風尚進一步弘揚。

人居環境改善是動態持續過程。現階段,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仍是制約人居環境整治整體成效發揮的堵點,鄉村建設、運維、監管相脫節的現實問題仍然存在。調研組建議,江蘇應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推進高標準鄉村建設。其中,應高標準嚴要求加快實施農村污水治理,用科技力量賦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同時注重建立健全“建設有規劃、運維有計劃、監管有標準”的建管一體化長效運行機制。調研組認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溝通,從而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同樣重要。”

改革創新雙輪驅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不斷加強。2022年,全省建成種子生產基地面積150萬畝,九成以上種子基地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構建了產學研用結合的種業協同創新體系。與此同時,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2022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農業機械總動力達5200萬千瓦,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總體機械化率達62%,超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智慧農業步伐加快推進。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1.8%,高出全國約10個百分點。《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報告》顯示,江蘇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42.6%,居全國首位。江蘇開發的“農技耘”APP推廣集聚全省農業科教推廣資源,截至目前注冊用戶超50萬,已成為廣大農民不可或缺的“新農具”。

“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聚焦農業科技、農業經濟、農村土地等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陳利根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在農業改革方面推出大批創新舉措,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按時完成,超1.7萬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登記賦碼。在全國率先建成統一聯網、省市縣鎮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全省各級產權交易市場累計完成交易超100萬宗,溢價金額超60億元。率先啟動省級農村改革試驗,獲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5個、數量全國第一。

如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調研組看來,要堅持改革與創新雙輪驅動。具體而言,應加快農業科技研發和應用,包括加強現代種業科技創新、保障農業科研資金與政策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提高農業現代化可持續創新能力。同時,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創新,在全省推廣“小田變大田”,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斷釋放改革紅利。

(調研組組長:陳利根,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成員:省農業農村廳邵紅寧,省生態環境廳賀震,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嚴斌劍、俞建飛、徐志剛、應瑞瑤、戚曉明、周軍、杜焱強、趙士海、陶嘉誠,新華日報社笪穎、顏穎)


上一篇:下一篇: